五虾闹鲇初始于元末明初。相传明太祖剿灭劲敌陈友谅后,始建明朝,封帝登基。为感天地恩泽,谢祖宗荫护,盼人寿年丰,求国秦民安,即令各地广献技艺,同贺登基大吉。时任汉阳府尹接令后,随即召集各路名人雅士共商良策,最后决定以域内独特的水乡鱼虾为主题,组织能工巧匠制作并由民间艺人编排而成。
五虾闹鲇以五只彩虾和一条鲇鱼为一组,可单组表演,也可多组同舞。其意用五虾代表东南西北中五向,又含有五福献寿之意,而 “鲇”与“年”同音,“鱼”和“余”同声,“五虾闹鲇”又有年年有余之意。表演时虾由两人执舞,男舞虾头,女舞虾尾,在锣鼓轻重缓急的伴奏中,通过缠头、绕腰、扫腿、换把等动作,表现虾子的弹、跳、翻、转等形态。鲇鱼则由一男性高举,徜徉于群虾之间,时游时戏、且逗且舞,使整个场面呈现出欢快活泼的气氛。
五虾闹鲇是我国众多民间文化表演形式中的一颗明珠。它以生动喜庆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意愿。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生活内容,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而且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企盼丰收,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