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的传说就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蔡甸区和汉阳区境内。讲述的是晋国大夫伯牙回乡省亲,途径马鞍山,一曲《高山流水》与当地樵夫钟子期结为知音的传奇故事。在先秦的元典上,如《吕氏春秋》、《列子》、《荀子》、《韩非子》等均叙及了此事。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也有所涉及。知音文化可以说是武汉地区的元典文化。而民间,特别是在蔡甸和汉阳,知音故事世代传颂,知音遗迹也多有分布。
知音文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伯牙子期的传说自《吕氏春秋》始记之后,各类史书、文集和地方志多有记载,除上述先秦元典外,有《广舆记》、《皇宋书录》、《泰山志》、《汉阳府志》、《海盐县志》、《湖北通志》、《大别山志》、《琴操》、《五知斋琴谱》等;小说、诗歌、书画中也多有描绘,其中明代文人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影响最为广泛。诗歌有唐代林虑山人的《钟期听伯牙鼓琴赋》等。书画有元代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秦代钱闲的《古琴台图》、钱唐的《高山流水》等;音乐作品和琴谱中对高山流水也有不少记述。据说,伯牙的作品有《高山流水》和《水仙操》等。
知音文化之所以被社会广泛传送广为认同,其中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知音难求”,正因为知音难求,才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伯牙子期的传说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文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友谊的珍贵在觅知音的过程中深深地积淀在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之中。其次,知音文化还体现了人际交往中诚信的可贵。这种以诚为本的友情,在我国不断延续深化,成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因子。